协同治理共护“蔚蓝”

  作者:邵芳强 于学文

  日前发布的《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》显示,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,海水水质总体稳定,生态修复能力稳步提升,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势头强劲。报告提出,2024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.7%,比2020年提高6.3个百分点,充分展现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。持续推进海洋环境保护,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,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一环。

  近年来,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取得历史性进展。陆海统筹的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基本成型,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划定,自然保护地面积已达约10万平方公里。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、蓝色海湾整治行动、红树林保护修复计划,累计修复岸线1500公里、滨海湿地3万公顷。厦门整治海湾污染、青岛修复滨海湿地、深圳推进绿色船舶与智能装备协同发展,海洋生态保护正由局部治理迈向系统修复、由治理改善走向高质量建设的阶段。

  发展成效显著,但仍面临挑战。比如,陆海统筹机制有待完善,部分重点海域污染源集中,气候变化引发海平面上升及赤潮、绿潮风险,生态韧性不足。监管数据分散、科技支撑薄弱制约治理效能。对此,亟须从制度创新、科技赋能和区域协同方面持续发力,化解问题。

  完善体制机制,构建高效协同的海洋治理体系。海洋生态保护涉及部门众多、链条冗长、空间广阔,治理中时有权责交叉、政策碎片化等问题,统筹难度较大。应建立跨部门、跨区域协同决策与执行机制,坚持国家统筹、地方落实、社会参与的原则,强化流域与重点海湾治理衔接,推动陆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管。进一步完善生态红线管控、海洋生态补偿、自然岸线保护等制度,确保在开发利用中守住生态底线。同步推进立法修订,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、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,强化监督考核与执法约束,推动海洋生态质量年度评估纳入绩效考核体系。

  加强科技创新,提升治理水平。生态监测、污染防控、生态修复等领域仍存在技术瓶颈,迫切需要以科技赋能推动治理模式现代化与智慧化。加快建设国家“智慧海洋”监测网络,整合卫星遥感、无人机、水下机器人等多维监测手段,实现近岸海域水质、赤潮、绿潮及海平面变化的精准预警与动态管理。加大核心技术攻关,支持高校、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研发现代化生态修复材料、微生物净化、生物碳汇测算等关键成果。规划建设国家级蓝碳评估实验室和典型生态系统监测示范区,完善海洋碳汇核算标准体系。推动智慧海湾建设和数字化监管,从传统经验管理迈向精准、科学治理,让科技力量成为守护碧海蓝天的坚实支撑,为未来海洋治理注入持久动力。

  汇聚社会合力,拓展多元共治新格局。通过政策引导与制度激励,鼓励企业发展绿色渔业、低碳航运、海洋清洁能源等生态友好产业,推动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。建设公众参与平台,鼓励沿海社区参与海滩清理、生物多样性监测、蓝碳补偿等实践,汇聚全民护海力量,增强社会责任与生态意识。完善生态补偿和激励政策,激发社会资本投入热情。融入全球海洋治理体系,深化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在蓝碳评估、生态修复、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。通过扩大国际共识与协同行动,用务实合作展现中国担当,以共赢理念共护“蔚蓝”,打造“中国方案”,为世界海洋生态治理提供启示。(邵芳强 于学文)

[ 责任编辑:刘朝 ]
您此时的心情

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
朋友圈

点击浏览器下方“”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“”按钮

点击右上角QQ

点击浏览器下方“”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“”按钮